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中的一个十分要紧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或其形成过程存有些误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伴随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种可能性呈不断上升趋势。大家只有研究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学会审计风险的形成缘由,探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把封控在可同意的范围内,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工作水平,有效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探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
1、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1、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现在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所选取的样本,应该具备代表总体的性质,但在实践中因为各种主观缘由,导致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尚不可以确定,特别是目前大家大多是使用判断抽样的方法,因为部分审计职员经验和常识不足,抽样误差非常大,可能存在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方位、审计建议和结论不准,出现了错误判断为正确或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状况,形成存伪风险或弃真风险。
2、审计处置处罚风险。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置处罚。但,若依法应该处置处罚而没处置处罚,或者审计处置处罚没法律依据或依据不当,或者应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置处罚,而是审计机关直接推行了处置处罚,就会产生审计处置处罚风险。
3、审计证据取舍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活动中举足轻重,审计结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从数目和水平上都无统一标准,总是靠审计职员来主观判断,从而生产了主观的偏差。这类都可能形成因证据不足、不全、不实而致使审计结论失准的恶果,从而产生风险。
4、审计评价依据不足风险。获得审计证据后,需要运用肯定的评价标准、依据来衡量、判断被审计事情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因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一些旧的法规规范不再适用,一些新的法规规范尚未颁布或尚未成熟,一些需要修订的法规规范尚未健全等。这类都会致使审计风险。
5、内控规范不健全风险。审计职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做评价时,总是会出现如此或那样的风险。一是内部控制规范是不是有效,存在着测试风险;二是内部控制规范虽然健立完善,但被审计单位是不是真实遵守,审计职员要做出断定,就存在着断定风险;三是审计职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不完善或失去控制,提出建议并需要其做出必要的修正,存在着修正风险。四是审计职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监控窃听,存在着窃听风险。
2、审计风险形成缘由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实行状况和决算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用状况,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入支出,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实行状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推广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与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入支出,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入支出,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情,都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对这类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机关要通过检查,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建议,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产生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防止。
2、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混乱,固有风险大,审计职员需要使用更多的检查测试方法,如此不只加强了审计本钱,而且增大了审计风险;二是审计对象不可以提供全方位、真实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审计机关学会的信息资料一直比被审计单位少,有些甚至是故意遗漏或恶意作假,以此为基础依据做出的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从而导致审计风险。
3、审计环境影响。导致审计风险的环境方面是什么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法律环境两大原因。现在,根据国内现行法律规定,国内实行的审计管理体制是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领导以政府为主,业务领导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审计对政府首长负责。这种先天不足的管理体制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法律环境方面,法律规范之间的不协调,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的政策、规章相互磨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外法与内法、法与理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矛盾之处,在处置相同种类问题上,审计职员无所适从,从而使得审计风险倍增。
4、审计主观原因影响。一是审计职员主要包含职业道德素质和审计专业素质两大类。审计职员素质直接关系审计水平,素质越高,审计水平越高,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二是现在,国内各类审计项目,都有严格的审计程序和规定的审计办法,但在审计过程中,任何程序与办法的缺点,都会带来审计风险;三是审计水平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审计监督的再监督,若审计水平管理不严格则审计风险就大。
5、审计办法落后。虽然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已经日益得到应用,但手工对账、判断抽样依旧是基本的办法。因为审计职员的经验和常识的不足,判断抽样误差非常大,极易遗漏要紧的审计事情,导致抽取的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特点,审计风险必然增大。
3、防范审计风险对策
1、完善有效的水平控制体系。严格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水平控制方法》的需要推行审计,强化审计步骤
和程序的风险管理。一是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打造完善水平控制体系,从思想上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可能的害处;二是预测审计风险,采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拟定控制风险的有效策略,评估审计风险,剖析选择风险最小的策略,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手段。三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不完善,会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原因,审计环境不拥有且审计自己又没办法有效控制时,可对该单位不审或拒绝发表建议;也可以待其完整建账后,再拓展审计工作。四是对审计结论的表达持十分小心的态度,详细、了解地说明实质审计的范围和事情。
2、全方位学会信息资源。第一要知道学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规范、法规法律,研究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第二,审计职员在推行审计之前,要客观、全方位的学会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不只要知道该单位财务情况,而且要知道业务步骤、管理规范,甚至知道人事管理、职员配备的状况。
3、规范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有其技术方法,进一步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积极探索内控规范审计等现代审计程序,确定审计重点,将抽样和详细审计程序有机结合。一是重视审前调查,编好可行的审计策略;二是要加大审计项目管理,包含项目计划的编制、项目推行过程重点、难题、信息的控制;三是要打造项目主审负责制,明确主审职员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四个字“深、透、准、实”,即事实查深,问题查透,定性准确,责任落实;对于项目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应做到“四问”,即“是什么、为何、如何、如何解决”。四是要看重审计文书写作。审计结果报告是项目管理的重点,是审计行为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审计成就。
4、加大审计队伍建设。一是打造职业准入规范,对进入审计机关的职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合格;二是打造审计职员后续教育规范,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人员培训,不断更新专业常识,以适应新形势进步需要;三是打造审计职员待遇与专业常识水平挂钩的规范。
5、改进审计办法和方法。目前,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飞速提升内审职员计算机专业常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打造审计作业平台。以审计办法的革新,来提升审计水平,减少内部审计风险。